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光明日报]专家学者热议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5.06.18

近日,在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召开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热议人工智能与汉学研究。会议先后举行4场主旨演讲,中外学者围绕“AI与汉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技术与中国典籍传播”等议题展开一对一深度对谈,从中外视角勾连传统与现代、理论和技术,呈现汉学研究新范式。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白安雅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中国数学史研究中的应用,认为中国古代数学语言具有诗性表达风格与语义多样性,AI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识别文本,辅助中国古代数学史的跨文化研究。九游娱乐(NINE GAME)数学学院教授沈栋回应表示,应用AI研究中国古代数学仍有诸多痛点,但可利用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特征与AI契合的特点,推动数学史研究的跨学科方法论创新。九游娱乐(NINE GAME)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原副校长杜鹏主持。

九游娱乐(NINE GAME)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数字人文具有重构学术生产、打破学科壁垒、颠覆评价体系的“破坏性”,数字技术和方法介入人文研究,能一定程度上“重塑人文领域”,造就开放、包容、探索、共享的学术生态。韩国学学院教授金炳善在回应中赞同数字人文的“破坏性创新”,呼吁人文学者积极研究数字人文、进行人工智能探索,推动以人为中心而非人类异化的研究。德国欧亚学院教授、友谊奖获得者施寒微主持。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当代亚洲研究所学术所长亚历山大·卢金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了俄罗斯汉学发展与AI技术的结合,表示人工智能为汉学研究和教育带来挑战,汉学研究中的人类主体作用需要被时刻牢记。九游娱乐(NINE GAME)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回应称,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正面临破除学术壁垒、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机遇,需系统性推动新文科建设发展,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主持。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哈维尔·查以新儒学为案例探讨了大语言模型(LLMs)处理“不确定类别”“流动概念”“模糊关联”的方法,主张结合历史语境与计算技术,突破传统研究的分类局限。杜伦大学助理教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创建者德龙在回应中表示,大语言模型在古汉语语义消歧、跨文本关联挖掘中具有突破性,在处理“流动概念”时应融合历史社会学方法,避免技术简化主义。

世界汉学大会期间,“传统汉学与‘数字人文’的问题和方法”“当代中国研究与‘数智化’社会变迁”“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汉学人才教育与发展”“经典研究与翻译的数字化路径”“经济、科技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6个平行会议同步进行,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外学者展开思想碰撞,探讨AI技术在汉学研究中的应用、数智化转型对社会治理和文明对话的影响等核心议题。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专家学者热议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

编辑:汪浩然
责任编辑:董涵琪